中新网河南新闻4月5日电题:中原工匠:破解0.01毫米的难题重置进口设备编程

  在河南中烟,有一群敢于创新、勇于创新、分享创新的一线工人,用不断追求的创新步伐践行着中原工匠精神。

  “供纸搓接的参数系统调整,0.01毫米的调整,就能解决很多生产出现的难题。”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卷包部卷接维修工、烟草行业高级技师司书强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。

  在烟草生产制作环节,搓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。但在这个环节中,往往会出现翘边、漏气、掉色、吸阻通、风率等问题。

 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,司书强和他的团队在工作实践中,不断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创新,解决了诸多技术瓶颈。

  “生产设备引进来后,大多是标准参数,我们在实际运行中把标准参数改造成个人参数。”司书强介绍说,设备运用改造后,不仅破解了难题,稳定性、可靠性都大大提高了。

  “我们就好比是飞机的试飞员,在飞行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改进问题。”正是得益于这种技术突破的“试飞精神”,司书强和他的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。

  近年来,随着市场对细支卷烟的需求,卷接设备急需新增。企业有需求,已接近退休年龄的司书强再度披挂上阵。

 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,向专业厂家订购,费用惊人且周期长,制造中心提出自主改造,这在行业尚属先例,没成熟案例,没现成经验,司书强带领技术人员对烟枪、传送、搓接等关键位置进行了新的结构设计,对许多零部件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,攻克了烟支成型困难、搓接不良等多项瓶颈难题,最终提前一个半月将新设备交付生产,3台自主改造设备为企业节约费用1100余万元,更是为细支卷烟占领市场先机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司书强和他的工作室团队在工作实践中,共发明了200多件专利。

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。在行业里,司书强不仅仅是公认的大工匠、技术领域的“天花板”级别的领军专家,还是同行里诸多高技能人才的“非常”师傅。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交流平台,司书强将自己平身所学的维修秘诀倾囊相授于年轻的维修工们。

  其中,司书强带的诸多弟子中,河南中烟安阳厂高卫军更是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去年,“高卫军创新工作室”喜获全国示范创新工作室、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。

  除了司书强,在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,还有一名“艺高人胆大”的电气维修班长于红丽。

  今年48岁的于红丽从普通一名电工干起,经历了制作中心的三次技术改造。20世纪90年代,在新郑卷烟厂,刚刚毕业不久的于红丽还是一名“小白”,干着最基础的接线、放线等工作。

  “在那个年代,女电工很稀罕,可以说我是少数中的少数。”于红丽谈及从事电工的缘由说道。

  进入21世纪,于红丽逐渐成长为企业的骨干,也就是在那时,经历了企业的第二次技术改造。“当时发现改造,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广、难度更大、软件、硬件都得学习掌握。”于红丽回忆说,由于技术的更新迭代加速,她和电气工们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。

  2012年,第三次技术改造,于红丽全程参与,彼时,她已成为企业电气化领域的“领军人物”。

  几年前,制造中心从意大利进口了两台设备,价值500万元人民币。“投入运营后,大毛病不犯,小毛病不断,三天两头出现小毛病。”于红丽介绍说,“国外专家来一次花费巨大。”

 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,于红丽和同事们决定把这两台进口设备的编程删掉,重新设置编程。

  “英文编程也看不懂,我们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,因为等于给机器设备换了一个大脑。”于红丽回忆,当时全身心投入到编程修改中,竟然忘记了担心,“事后也是吓了一身冷汗。”

  最后,事实证明,于红丽和同事们重置的编程更符合生产,设备运行更加顺畅、稳定。

  2015年,以郑州市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于红丽的名字命名的“于红丽劳模创新工作室”成立。工作室运作过程中,坚持以“活力制丝、匠心锻造”的制丝部精神为引领,始终秉承“金丝智造,创意无限;头脑风暴,克难攻坚;精钻细研,服务生产;技术传承,人才摇篮”的理念,结合制造中心发展目标,大力倡导树立“工作学习化,学习工作化”的氛围,不断提高全员创新意识,持续强化创新成果转化。(完)

上一篇:我县冲压设备安全性能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下一篇:全球首个骨干网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正式发布

如何下载bob彩票

产品展示

bob天博电竞竞猜

bob官网网页